金文网 > 金文知识

金文的书风

来源:金文网 2023-08-21 01:53:27 作者:金文君

绝大多数金文是与器物一起被浇铸而出的,偶尔也有用刀直接契刻的。在浇铸类金文中,又分阴、阳两种形式,但阴文居多,阳文极少。

据有关专家研究,金文的浇筑过程一般是:先按照铭文制作一块凹度相同的泥片,由善书者用朱墨打底稿,再用刀刻,风干之后,反印在器物的内范上成为阳文,再浇铸成阴文。阳文是以骨椎直接反划在泥范上成为阴文,然后浇筑而成的。

金文书法经过千年洗礼,从商末到西周,从春秋到战国,随时代变迁,被人情推移,其风格面貌可谓丰富多彩,蔚为大观。

如果将金文与甲骨文比较,会发现许多不同之处。从文字的进化程度看,甲骨文偏重于象形,字形较为繁复,而金文则比较简单,如"马"字,甲骨文写得毫发毕现,金文则微显轮廓。

此外,甲骨文象形字的笔画随意增减,异体特多,而金文则整齐一致,如李孝定先生《甲骨文字集释》里面羊字的异体多达16个,而容庚先生《金文编》中却只有5个。

从使用工具上分析,甲骨文用刀契刻在龟甲和动物的骨头上,笔画较为工细,不易出现墨团类的肥笔,需要填实的部分一般都采用勾廓。并且换向也不易圆转自如,一般都只好另行起笔,写成方折的形体。

而金文由于是用范模浇铸的,因此即使笔画很细,浇铸出来也会成倍地变粗,并且易出现肥笔,转折处也过渡圆浑,没有棱角,这种差别在商代铜器《大组诸祖戈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,通篇均为浇铸的,只有一个"且"字是直接刻在器物上的,通过比较,刻字线条直挺,而且两端因为进刀和收到原因,比较尖细,铸字线条则较为圆粗,结体也浑厚多了。材料、工具和刻铸方法的差别,决定了金文与甲骨文书法风格的一些区别。

青铜器铭文前后历时近一千年。始于商朝中后期,西周时最为兴盛,战国后逐渐衰退。

上一篇:殷墟新见甲骨文字探赜之二:“犬狗有別”

下一篇:没有了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