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期简要介绍了金文的历史演变,即“前世”。本期将着重介绍西周不同阶段的金文特点,以及金文之于书法未来的发展方向,即“今生”。
金文存世时间经过了殷商、西周和春秋战国三个时代,时间跨度大约1200多年。其最成熟、最辉煌的时期为西周时期,对后世书法的影响主要是这一时期。因此,本期将对西周早、中、晚三个时期金文的特点和代表性的铭文做简要介绍,并浅析当下金文现状,望各位方家斧正。
1、西周早期:
西周早期包括武、成、康、昭四王时期。是金文的承前启后时期,这一时期继承商晚期金文凝重典雅,朴拙大气的风格。虽然还带着甲骨文方直的造型特征,但已趋于圆浑。起收笔稍尖,笔画中间较粗。字形大小自然,分布参差。笔画简单的字如“王”、“父”等多出现波磔和肥笔。代表作品:利簋、天亡簋、大盂鼎。
2、西周中期:
西周中期包括穆、恭、懿、孝、夷五王时期。是金文的鼎盛时期,这个时期的金文象形性和装饰性减弱,风格转向雍容平和,古雅大方。结体端正,但不呆板。笔画更饱满圆浑,更趋于方直,波磔和肥笔渐趋消失。代表作品:大克鼎、颂鼎、史墙盘。
3、西周晚期:
西周晚期包括历、宣、幽三王时期。这个时期铸造技术更加成熟,风格更加多样。如逨盘之秀美整齐,笔法精到;如毛公鼎之壮丽恢弘,章法茂密;如季子白盘之字距疏朗,空灵疏阔;如散氏盘之自然生动,开张疏朗。纵观这个时期的金文,主要风格是字形修长,大小均等,章法排列秩序井然,少错落。唯散氏盘荒率不羁,极富变化,有较强的书写性,在整个金文的历史中都属另类。代表作品:虢季子白盘、逨盘、散氏盘、毛公鼎。
考古学者认为,青铜器铭文再现了当时的书法特征,这个观点已被学界公认。马承源主编的《中国青铜器》中说到:“青铜器铭文是按照按照墨书原本,先刻出铭文模型再翻范铸造出来的。由于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精湛,铭文字迹一般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墨书的笔意,因此,我们所讲的青铜器铭文的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,实际上也就是商周时期墨书的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”。
但是,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金文,大多是青铜器的铭文和拓片,终究不是墨迹。另外,金文通过铸造产生的铸迹之美也不能和墨迹之美画等号。因此,如何还原再现金文的书写方式,是清代以来,后世书家不断探索的课题。
因此,今天有志于金文的书家还应回到金文本身,以严谨治学的态度,从识字解字入手,从称解笔意入手,从金文的铸迹之美中探索金文的墨迹之美,让这古老的文字带着灵魂重返世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