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文网 > 金文作品

繁星丽天的金文(多图)

来源:金文网 2023-08-18 02:38:02 作者:金文君

古代把铜称作金,所以人们把青铜器上的铭文叫做金文。

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十余类,主要有食器、酒器、水器、兵器、车马器及各种工具,生活器具一类的杂器。

西周中期起,青铜器中出现了大小相次的编钟,它是祭祀和宴飨的主要礼器。

鼎也不是一般的食器,它多用来煮牲祭天敬祖的祭祀用器,后来还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。

由于钟与鼎是青铜器中重要的礼器,所以,以前曾经把金文称作钟鼎文

金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。

《礼记·祭祀》说:“夫鼎有铭,铭者自名也。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。”

汉蔡邕《铭论》说:“钟鼎礼乐之书,昭德纪功,以示子孙。”

但从现在对铭文的实际观察来看,铭文的内容却非常广泛,它几乎涉及到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,是研究上古社会的珍贵的文字资料。

铭文的书法艺术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是一个整体,正是这线条章法的书法艺术与瑰丽的造型装饰艺术相辉映,使青铜器成为美的化身。

先秦的青铜器铭文书法是随着历史的推进而不断变化的。

在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夏代青铜器,粗糙单薄,无论铜爵还是铜铃,还没有铸铭文的习惯。

商代中期起青铜器开始加铭文,胎体虽然单薄,但已经带有简单的纹饰。

商代后期开始到西周前期,胎体变得厚重,花纹繁缛,制作日趋精美。常以云雷纹为底,衬托饕餮纹与夔纹,给人一种深沉神秘、狰狞威严的气氛。

商代的铭文一般很短,大量的是族氏的字,如“祖甲”、“父乙”之类,到商代晚期才有较长的铭文。

这个时期的金文字形近于甲骨文,转折用方折,直线多而圆角少,起笔落笔之处锋芒毕露。

金文毕竟是泥范浇铸的,与甲骨文相比,更多的显示毛笔书写的原来笔形,体现原有的笔意。

殷代金文字数不多,书写严谨,一丝不苟,极其字形之美。

当时的文字还在汉字的早期,还有不少象形字,这些字摹绘实体形状,惟妙惟肖,如“戈”字像戈,“鱼”字像鱼,而一人一手持戈,另一手抓住一个倒置的人,形成一个会意字。这些字几乎都是客观事物的写照。

金文文字以事物的形象构形,点画采用描写事物的天然曲线,它常常可以用一、二根线条高度概括客观事物的特征,作为自己的构形手段。

如《司母戊鼎》之“母”字,用一条倾斜弯曲的线,表示跽坐并且略略前倾的女性身躯,再用一根弯曲相交的线条,表示她交叉的双臂。这两根线条不仅生动正确,而且遒劲圆润,女性的身姿跃然欲出。

西周取代了殷商,社会发展了,又使中国的古代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。

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继承了商的风格,铭文面貌也与商代相近。这时文字已经渐渐脱离象形,但是平实、严谨的风貌依旧。

从殷商到西周初期,文字有较重的象形意味外,笔画中有明显的波磔。

这种波磔一般在右边的捺笔,左边的撇笔也可见到,笔型肥大,笔力遒劲,其实浑厚,甚为奇伟,是这一时期金文的特点。

殷商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铭文已发现相当数量。《司母辛鼎》笔势雄健,《司母戊鼎》字形壮伟,是商代的代表作品。

1976年陕西临潼发现了武王征商的利簋(簋音诡,是古代中国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,也用作礼器,圆口,双耳)。

铭文记述了武王牧野之战获胜的经过,字迹凝重稳健,当为西周早期的代表作品。

西周中期以后的青铜器形制日趋简便,盛极一时的雷纹几乎绝迹,饕餮缩小或偏向一隅,夔龙夔凤化为更抽象的图案。

当时的花纹也刻镂浮浅,且多粗率。郭沫若说:“铸器日趋简陋,勒铭亦日趋简陋”,“简陋”逐渐使它失去了严谨凝重的风格。

这个时期的铭文大大变长,西周晚期的《毛公鼎》的铭文长达四百九十字。铭文的内容也丰富起来,其中划分田界、交换田地的起到法律作用书约是重要内容之一。

金文的书法艺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潮,书体趋于娴熟、优美、奔放。具体的说,当时金文主要有三类风格:

周平王东迁,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,此时,周王已经名存实亡,强大的诸侯主宰着中国的命运。

所以西周时代王室王臣之器多,而春秋时代诸侯之器多,有晋、齐、秦、吴、越等大国诸侯的,也有虢、蔡、黄、纪等小国诸侯的。

应该说诸侯之器成为春秋青铜器的主体。

春秋时代的青铜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,分铸法便于制造哪些结构复杂的艺术品,如著名的“莲鹤方壶”,仙鹤引吭高鸣、展翅欲飞,形象生动逼真。

高超的镶嵌技术适宜于精美的错金铭文就是春秋时代的作品。

春秋中期流行起细密严谨、雕刻工整的蟠螭纹的装饰,战国时又被各种图案、人和鸟兽的花纹代替。

战国晚期,青铜器装饰越来越简朴,崇尚素面的器物,铭文渐趋衰落。

春秋战国时期象形文字逐步变为表意文字,构形法由抽绘事物的形象变为表现事物的意义特征。

由于诸侯分政,六国文字任意的简繁,习惯写法的积累,文字随之变异,形成了文字异形的局面。

六国的不同古文反过来又不断地破坏象形字的文字结构,产生了强大的文字变革的动力,开始按照文字本身的书写结构规律,形成新的部件和新的结构,使文字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
金文逐渐由浑厚变为纤丽,具有强烈装饰意味的文字大量涌现。

从字形看,改变了原来的分散不规则状态,形成比较整齐的长方形,无论曾侯乙钟、蔡侯簠(祭祀时盛放稻粱的器皿,方口),还是中山王厝鼎的銘文均作此形。

整齐的规律的字形便于整齐规则的排列,彻底地改变殷周文字大小不一、上下参差、犬牙错落的章法。

青铜铭文的加工办法由铸字变为刻字,笔画由浑厚化为纤丽,促使那些有强烈的装饰意味花体文字大量涌现。

装饰体文字主要有以下三种:

科斗文:这种字的笔画肥腹尖尾,形似蝌蚪,故称科斗文。

智君子鉴铭文,它的垂笔先粗后细,酷似蝌蚪。王子午鼎铭文更加清楚,它的细细的直笔中往往加有圆形的墨团,整个铭文似一条条蝌蚪群集,蔚为奇观。

鸟书:鸟书的笔画中含有鸟形的纹饰,一般是起笔之处有鸟头的图案。

“越王州句剑”错金铭文就是鸟书,铭文“越王鸠潜(勾践),自乍(作)用剑。”八字中,字字都有鸟头、鸟身、鸟尾的纹饰,乍一看去像一幅画,鸟鸣啾啾,细看才知是字。

悬针书:悬针书的字有较长的垂笔,尾端锐如针尖,故称悬针。

河北平山出土中山王鼎、壶的铭文就是悬针书,是刻字,刀法娴熟,书法秀雅,字体修长,悬针之笔尖而挺,是难得的书法精品。

春秋战国时期的纹饰花体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,在秦汉流行了相当长的时间。鸟书被列入秦之八体,王莽六书,科斗文与战国经籍流传于汉晋之世,而悬针的笔法则一直为隶书楷书继承。

中国的青铜器是艺术中的瑰宝,而金文的书法艺术更是书法之苑中的一支奇葩。

上一篇:中山篆的故事|最精致的战国金文

下一篇:没有了

相关阅读